混凝土生产力取决于设备容量、台数与生产率。
一、混凝土正常养护28天。
二、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1.总体要求
(1)施工期应对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生产过程、混凝土运输和浇筑过程及浇筑后的温度进行全过程控制。
(2)混凝土温度控制提出符合坝体分区容许最高温度及温度应力控制标准的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并提出出机口温度、浇筑温度、浇筑层厚度、间歇期、表面冷却、通水冷却和表面保护等主要温度控制指标。
(3)气温和地区宜在气温较低月份浇筑基础混凝土;高温季节宜利用早晚、夜间气温低的时段浇筑混凝土。
(4)常态混凝土浇筑应采取短间歇均匀上升、分层浇筑的方法。
(5)碾压混凝土宜薄层浇筑连续上升。
2.原材料温度控制
(1)水泥运至工地入罐或入场温度不宜高于65℃。
(2)应控制成品料仓内集料的温度和含水率,细集料含水率不宜超过6%应采取下列主要措施:
①成品料仓宜采用筒仓;料仓除有足够的容积外,宜维持集料不小于6m的堆料厚度,或取料温度不受日气温变幅的影响;细集料仓的数量和容积应足够细集料脱水轮换使用。
②料仓搭设遮阳防雨棚,粗集料可采取喷雾降温。
③宜通过地垅取料,采取其他运料方式时应减少转运次数。
(3)拌和水储水池应有防晒设施,储水池至拌和楼的水管应包裹保温材料。
3.混凝土生产过程温度控制
(1)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措施:
①常态混凝土的粗集料采用风冷、浸水、喷淋冷水等预冷措施,碾压混凝土采用风冷措施
②拌和楼采用加冰、冰水拌和混凝土。加冰采用片冰或冰屑,常态混凝土加冰率不超过总水量的70%,碾压混凝土加冰率不超过总水量的50%,加冰时可适当延长拌和时间。
4.混凝土运输和浇筑过程温度控制
(1)应提出混凝土运输及卸料时间要求;混凝土运输机具采取隔热、保温、防雨等措施。提出混凝土坯层覆盖时间要求;混凝土入仓后、初凝前应及时进行平仓、振捣或碾压。
(2)混凝土平仓、振捣或碾压后,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浇筑或碾压上坯层混凝土时应揭去保温材料。
(3)浇筑仓内气温高于25℃采用喷雾措施,同时防止混凝土表面积水。混凝土终凝后,可以结束喷雾。
5.浇筑后的温度控制
(1)采用冷却水管通水冷却、表面流水冷却、表面蓄水降温等措施。坝体有裂缝灌浆要求时,应采用水管通水冷却方法。
(2)高温季节,常态混凝土终凝后可采用表面流水冷却或表面蓄水降温措施。
(3)坝高大于200m或温度控制条件复杂时,宜采自动调节通水降温的冷却控制方法。
6.养护
(1)常态混凝土初凝后3h开始保湿养护;碾压混凝土可在收仓后进行喷雾养护,并尽早开始保湿养护。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
(2)混凝土养护可采用喷雾、旋喷洒水、表面流水、表面蓄水、花管喷淋、盖潮湿草袋、铺湿砂层或湿砂袋、涂刷养护剂、人工洒水等方式。
(3)混凝土养护至设计龄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天
(二)施工期温度监测与分析
对施工期混凝土温度控制全过程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原材料温度监测、混凝土温度监测、通水冷却监测、浇筑仓气温及保温层温度监测等。
[补充]混凝土温控术语
1.绝热升温
混凝土在绝热条件下由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释放的热量引起的温升值。
2.稳定温度场
大体积混凝土建成多年水化热影响消除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不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温度场。
3.准稳定温度场
大体积混凝土建成多年水化热影响消除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随外界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的温度场。
4.基础约束区
基础面以上0-0.4L的高度范围,其中0-0.2L称强约束区,0.2-0.4L称弱约束区,L指混凝土浇筑块长边的长度。
5.基础温差
基础约束区内,混凝土最高温度与温度温度之差。
6.新老混凝土温差
龄期超过28天的老混凝土面上新浇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与新混凝土开始浇筑时下层老混凝土的平均温度之差。
7.内外温差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
8.出机口温度
在拌和设施出料口测得混凝土拌和物深3cm~5cm处的温度。
9.入仓温度
混凝土下料后平仓前测得的深5cm~10cm处的温度
10.浇筑温度
混凝土经平仓振捣或碾压后、覆盖上坯混凝土前,本坯混凝土面以下5cm~10cm处的温度。
三、碾压混凝土施工
水胶比:[水/胶凝材料]其值宜不大于0.65
砂率:[砂/砂+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