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拉齐奥
古罗马混凝土可自我修复
最新研究表明,古罗马时期的大型建筑,如斗兽场等,能够屹立千年的秘密不仅在于建筑师的高超技艺,还因当时使用的混凝土具有一种独特的自我修复能力。 据介绍,混凝土是古罗马建筑的标志性材料。古罗马人的混凝土制作方式非常独特,主要成分包括石灰、火山灰和火山凝灰岩,经海水活化及硬化后,再按需塑造成所需形状。 这种混凝土的耐久性很强,可以建造巨大规模和复杂的公共建筑,如竞技场、水道、桥梁、浴场、港口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罗马斗兽场和万神殿。其中,万神殿的穹顶在建成近两千年后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 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科学》子刊《科学进展》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古罗马使用的混凝土还具有一种自我修复特性,这也是如今许多古罗马建筑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研究人员在拉齐奥大区拉蒂纳省普里韦尔诺市的一个考古遗址中提取了一个约有2000年历史的混凝土样本。 他们发现,样本中的一种石灰石碎片并非简简单单的杂质,而是当时的混凝土配方中使用的生石灰接触水后形成的特殊物质。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对混凝土块样本模拟制造了小裂痕,并观察到石灰石碎片与水发生反应,溶解后再次结晶,从而填补了微裂缝和微裂纹。 实际上,和“古罗马混凝土”不同的是,现代混凝土多是由石灰石和黏土烧制,然后与沙子和石膏混合而成。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耐久性方面却大打折扣。如今的混凝土寿命通常在50年至100年之间。 研究人员认为,古罗马混凝土的技术将有助于改进当今的建筑材料。通过使用生石灰或具有类似特征的化合物,可以使混凝土更加耐用,减少建筑业污染。此外,采用自我修复特性的材料也可以减少建筑维护的成本和频率,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摘编自:欧洲时报网)